时间:2020-7-30 18:13:43 来源:中红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满井桥西南角的北京大卫中医医院。(金梅摄)
参加第三届振兴中医座谈会的来宾,在北京大卫中医医院院内合影留念。(金梅摄)
第三届振兴中医座谈会会场。(金梅摄)
座谈会开始,全体起立,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鲁继元少将在座谈会上讲话。(金梅摄)
胡永丰少将在座谈会上讲话。(金梅摄)
萧鸣会长在座谈会上讲话。(金梅摄)
张惠云副会长在座谈会上讲话。(金梅摄)
清华大学英雄文化基金顾问、陆定一之子陆健健在座谈会上讲话。(金梅摄)
第二代中西医结合专家黄存增在座谈会上讲话。(金梅摄)
夷齐文化研究会会长李良戈在座谈会上讲话。(金梅摄)
民间中医张子会在座谈会上讲话。(金梅摄).
民间中医张子会在座谈会现场进行按摩表演。(金梅摄)
鲍纪玉董事长在座谈会上讲话。(金梅摄)
百姓健康民医联盟创建人蒋顺英在座谈会上介绍赴武汉参加抗疫的故事。(金梅摄)
民间中医廖京建在座谈会上讲话。(金梅摄)
民间中医冯弟会在座谈会上讲话。(金梅摄)
中国古代名医葛洪之四十四代孙葛恒洋发言。(金梅摄)
大家在第二届中医座谈会上充分交流意见。(金梅摄)
来宾在北京大卫中医医院院长张占宗(右三)的办公室,参观他收藏的中国古代医书。右四为鲁继元少将。(陈胜摄)
中红网北京2020年7月29日电(江山、金梅、陈胜)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毛泽东主席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
……
为了进一步振兴中医事业,让中医更好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由中国萧军研究会主办、中红网承办的第二届振兴中医座谈会,今天在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满井桥的北京市中医医院召开,胡永丰少将丶鲁继元少将等有关领导到会交流了意见,有关中医专家表演了中医独技,中红网记者到场进行了采访,环慈(北京)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红驿直播》进行了现场直播。
座谈会开始,大家起立,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今天到会的有关领导和中医专家有:原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第一副院长胡永丰少将,原武警部队黄金指挥部总工程师鲁继元少将,国管局原司长王元慎,中国萧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华老子研究会会长萧鸣,清华大学英雄文化基金顾问、陆定一之子陆健健,中红网-中国红色文化旅游网总编辑江山,中国萧军研究会华夏道医委员会副会长、北京泽正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张惠云,北京大卫中医医院院长、中医专家张占宗,环慈(北京)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军,中优集团董事长王文瑞,第二代中西医结合临床专家黄存增,北京乐善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崔海金,北京辛氏传承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靳晓玲,北京久大康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钧,北京孟林蜂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邢爱军,北京新宇中医院董事长鲍纪玉,泽正堂非药物疗法专家张子会、廖京建,北京威能士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希春,百姓健康民医联盟创建人蒋顺英,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高晓峰,素枢医疗总经理刘通,唐山市夷齐文化研究会会长李良戈,武汉虹烨生物电经络保健养生中心总经理刘钇宏,贵州省绥阳县特色药膜技术专家冯弟会,五方果集团董事长戚加良,国科信达防伪技术有限公司经理王清河,中国古代名医葛洪第44代子孙葛恒洋,北京秀领科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丽丽等。
在热烈的掌声中,鲁继元少将发表了主题讲话。他说,我本人既不是中医药的从业者,也不是中医药的管理者,对参加如此专业的座谈会,有些忐忑不安。但作为一个伟大中华文明的爱好者,作为一个中医药的坚定支持者和衷心拥护者,我觉得也有责任为中医药的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微薄之力。 我们都知道,中医药是伟大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和国粹,是中国传统哲学孕育产生出的医药科学,她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福祉、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在这次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体现了独特的价值,建立了新的历史功勋,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但是,我们今天召开这次座谈会,其目的不是为了论证中医的伟大。因为一项事业的伟大与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无需论证的。但是,如果要让一项事业继续伟大或者更加伟大,那是需要认真论证、反复论证的。所以,我认为今天的这个会议意义重大。我希望今天的这个会议,要成为让中医药继续伟大的会议,要成为让中医药更加伟大的会议,要成为让中医药不断进步、走向世界的会议。
鲁继元少将在谈到中医药目前的困境时指出, 中医是伟大的,但毋庸置疑,中医的发展和进步,在近百年的历史中是遇到了困难和挫折的。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晚清政府政治上的腐朽、经济上的落后、军事上的惨败,尤其是军事上的屡战屡败,多次的割地赔款,造成了国人对国家前途命运和发展信心的彻底丧失。无数仁人志士都在仰天叹息,无数有识之士都在痛定思痛,曾经强大无比的中华民族何以沦落到如此地步?最后,大家得出的结论是,腐朽落后的封建文化是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于是就提出了彻底砸烂“孔家店”的口号,号召将八股文、留长辫、缠小脚、立烈女贞洁牌坊等等封建腐朽文化彻底摧毁之。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封建文化运动就这样如火如荼地燃烧起来了。这场运动的先进性毋庸置疑,但中医在这场运动中实实在在地受到了误伤。中医受到的这种误伤,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中医自身发展的裹足不前。对中医的认知,中医自身的技术和手段,应该说从唐宋时期的鼎盛过后,后世后人就没有更多的超越,在中医药这座伟大的山峰上,沿着古人足迹攀登者多,真正能够超越古人认知层面者不是很多。受上述近代反封建文化运动和西医全面进入的影响,中医基本是呈维持性生存状。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对《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等的解释认知,很少看到超越和发展。现在,保护中医的呼声非常高,可谓是人心所向。但中医不仅需要保护,更要发展。最好的保护,就是促进其发展。中医不能总是停留在1000年甚至2000年前的认知水平上。
鲁继元少将在谈到如何发展中医药时认为,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中医药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知道,我国近四十多年取得的伟大建设成就,主要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坚定而正确的领导,得益于不间断地进行改革开放和创新。那么,中医药的发展需不需要改革和创新呢?我想大家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医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这里的核心含义是既要传承、守正,更要创新和推进现代化。我认为,总书记的这一指示,为中医药的发展精准地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在传承守正的同时,更要努力去创新,早日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
鲁继元少将指出,中医药现代化的内涵到底是怎样的?他希望,中医药的大师们和有关方面,尽快做出回答,拿出规划,制定出中医药发展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我本人的理解是,中医一定不能定格在一种状态,要呈现动态发展。中医的发展必须要融入现代科技的内容。正如2020年3月4日《人民日报》关于打赢新冠疫情阻击战评论员文章指出的那样,越是付出艰苦努力,越要向科技要答案、要方法。所以,中医的发展也必然是向科技要答案、要方法,要推陈出新,要不断创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对创新的大定义是“有中生无”。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我认为,中医一定要在传承守正“有”的同时,下大力去孕育生成中医的“无”。传统的中医是根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纲来辩析疾病的,其方法手段就是望、闻、问、切。那么,可不可以,能不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创造出第五种、第六种诊断方法呢?还是永世都是望、闻、问、切?还有,是阴是阳,是虚是实,能否用现代科技的手段检验呢?解剖学上找不到气血脉络,那么,检验学上能否验证是寒还是热呢?寒到何种程度,有无等级呢?这是一个争论许久的话题了。我认为,中医是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孕育产生的,有人文科学的内涵,但其根本还是对人体科学的认知。人体科学属于自然科学。既然是自然科学,就应该在实验室条件下找到实证。中医的研究方法蕴含着系统论,多以定性观察为手段。但所有科学的定性都应以大量的定量分析为基础,中医也不能例外。现在,社科领域对数字、数据甚至数学模型的运用已非常普遍,所以,中医一定不能缺少数据、数字和人工智能的服务,中医不能陶醉在古老的王国中,更要畅游在现代科技的海洋里。我们不仅要大声说中医好,更要努力地去让中医更加好。当别的学科已能用一滴血验证出多种疾病时,中医一定不能只局限于望闻问切,不能局限于经验直觉。如果认为第一代汽车的手动挡很好,就拒绝之后的自动挡、拒绝无人驾驶,那就是汽车工业的悲哀;如果高铁列车的司机,仅凭经验直觉去判断列车的速度和发生了何种故障,那是没人敢去乘坐的。古人缺乏科技手段,而今人不乏科技手段。古人在科技的暗夜,总结出了《黄帝内经》,立起了中医药的伟大丰碑。今人在科技曙光的照耀下,一定要让中医更加辉煌。中医全面走向世界,必须在继承先人认知理论和方法手段的基础上有大的突破。人体是一个极其科学的体系,中医对人体的认知也是科学的。所以,古老的中医理论,也一定能够经得起现代科技的论证和检验。我的想法是,中医能不能创造出验证自身理论的影像学,能不能发明出验证自身理论的检验学,这应是中医现代化的必修课。中医的经验直觉,一定要用科技逻辑实证来为自己保驾护航。这就好比一个有经验的西医,凭直觉一眼就能断定患者得了肝炎,同时,影像学、检验学马上就能验证出医生判断的对与错。同样,中医医生如果认为患者脾虚,那么,是否也应该有科学的旁证呢?我认为,这一关过去的那一天,就是中医全面走向世界的那一天,就是中医更加辉煌的那一天。我认为,这一天肯定能够到来。就像三十年前的计算机键盘,能否服务汉字,当时没有几个人有信心。再看看今天的键盘服务汉字,那真是如鱼得水。现在,科技界正在努力寻找宇宙中的暗物质,受此启发,我认为,中医也要立志发明创造出验证自身理论的仪器和设备。这些设备即可验证医生的判断、又可辅助医生做出判断。现在西医的影像学已发明出裸眼3d,医生不戴功能眼镜,就能看到清晰的立体影像,意义非常重大。我们中医在这一领域一定要有所作为,一定要有大的作为,一定要搭建起中医和西医连接的桥梁。而这个“桥梁”非我们中国人莫属。为此,必须要下大气力,有大投入,由真正德艺双馨的顶尖级大师挂帅,组团攻关。要组建一个国家级的论证团队,全面借鉴西药最前沿的人体和药学研究成果,研究制定中医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基本路径。要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模式和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建立符合中医自身特点规律的评价体系,绝不能用西医的评价体系评价中医。要成立若干个国家级的中医实验室,尽快寻找到中医现代化的切入口,逐项解决中医现代化的具体问题,推动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再提高,解决中医无法得到科学实证这一历史性的难题,实现“有中生无”这一创新理念。总之,中医的将来必须要远胜于中医的过去,这是检验中医生命力的根本之所在。如果中医的将来,不能远胜于中医的过去,那不能说是古人的伟大,只能说是后人的不努力。现在的中华民族,已不是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我们已真正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振兴中华文明,既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也正当其时。我们要努力作为,勇往直前,中医的将来必定是辉煌的。
鲁继元少将还谈到,振兴中医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问题,那就是要彻底净化中医的生态环境。中医界确有个别不良从医者,不仅缺少医德,甚至连起码的人性、良知都缺失了。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中医的声誉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这一现象的存在,也从另一方面倒逼我们,必须解决中医要有实证的问题,让那些假专家、伪大师露出真面目。总之,中医是我们的国宝,同时也是人类的伟大文明之一。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更要有勇气去保护中医,发展中医,提高中医,努力让中医真正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让这一古老的中华文明焕发出现代的青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张占宗院长在讲话中,着重介绍了北京大卫中医医院研发应用中医药古籍文献打造特色新型医疗基地的建议和设想。他说,北京中医医院中医药古籍存量之大、内容之丰富,为医家藏书所罕见。初步整理统计,中医古籍约5万余册,12782种,其中单本18,000余册(套),珍本1500余册套,孤本92册(套),《几希录良方合璧》、《痧胀玉衡全书》、《千金方衍义》、《医门法律》、《冯氏锦囊秘录》、《本草求真》等,属极为珍贵版本,另有古医方、经验方、单方2000余个,其中肿瘤、再障、带状疱疹、糖尿病、肾结石、冠心病、肝腹水等医理,药方,已整理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均为张福海先生个人收藏,与一般藏书相比有其独特之处。主要是:(1)数量大。其藏书量不仅远远超出一般个人收藏,而且远远多于中医药院校、科研机构和中医院古籍藏书量,大致是国内各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医药古籍藏书量的2~3倍。(2)系统全面、类别多样。2014年中国中医科学院文献研究所组织专家团队针对其中3万余册古籍现场考察,认为这批中医药古籍以清末民国早期的发展为主,并有清代明代及明代以前版本,多数为石印本,少量木刻本。2019年医院对5万余册古籍目录初步整理统计,各类古籍达12,782种,涉及内容极其广泛。(3)各医堂馆药方较为齐全。大部分药方标见效时间,显然是经过临床反复验证的良方,有的还有当朝皇帝御批确认。药方的全面性、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都比较强。这些特点说明古籍研发潜力很大,用途很广,应用价值极高。这些古籍之所以与其他藏书不同,主要是由张福海老先生作为宫廷御医的身份地位、一代名医的声望和影响以及作为师者讲习中医知识和经验等,特殊阅历所决定的,更是老人家潜心研究并献身中医药事业的衷情表达和佐证。
张占宗院长谈到,由于古籍保存条件简陋,目前自然老化和损毁日益严重。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为了防止兵荒马乱导致古迹流失或损毁,老人们将古籍放置于房屋建筑的夹墙中,或在地下室用大缸封存。这种密闭的保存方式,也躲过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可能招致的毁灭性破坏。应当说,古籍能在国家重振中医药事业的新新时代得以重见天日,仙逝 的老人们为此承担了很多风险,付出了很大代价,理应向他们深表敬意,并继承好、保护利用好这些珍贵遗产。创办大卫中医医院,正是基于开发应用中医药古籍的初衷。医院开开业后,古籍陆续批量开封,并从河北保定运至北京。这些古籍由于年代已久,纸张普遍泛黄、老化,有的边角残缺,有的脆不可触。目前,很大部分古籍已存放于大卫中医医院,少部分仍在原地大缸中封存,在医院存放的古籍受场所空间限制,仅有约300平方米的恒温大房,相对保存条件较好,但即使打捆摆放也难以容纳全部。还有相当数量的古籍存放在办公室和普通书房的书柜、书箱里,除经常参阅使用的外,都成捆挤压存放,这种存放方式和环境很不利于古籍的保护,如不及早采取措施,古籍自然灭失的风险将逐渐演变为现实,委实令人惋惜、堪忧。据专家实验分析,古籍保存日久,纸张机械强度下降,变黄变脆,最终失去韧性而无法使用,这是自然规律。只有改善存放条件,提高科技含量,才能延缓这一趋势的进程。基于百分之八十以上纸张损伤是由于大气环境原因导致纸张酸化引起的,而纸张ph值以7为临界点,小于7为酸性,只有ph值大于7,古籍安全才有保障。更为令人担忧的是,纸张保存二三十年后,ph值下降1~2个点,纸张老化程度随ph值降低而快速加重。虽然不同原料的纸张ph值有差异,但酸化严重是基本趋势。据有关方面统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纸制文献ph值大都在4.0左右,处于严重酸化状态。按照上述分析,大卫中医医院的古籍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张占宗院长谈到下一步将采取以下四项措施:
1、加大中医药文献古籍保护力度。保护好文献古籍,既是改善当前古籍存放状况、抢救濒危古籍所必需,又是一项长期不断的经常性工作。目前,在已对文献目录登记造册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实施有效保护。对老化、毁损较严重的,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创造条件修复绝方、妙方等高价值残本。对常规手段难以抢救的,通过扫描等数字化存储,千方百计保全文献内容,尽量避免重要内容缺失。同时,进一步加大古文献保护投入,健全常规保护技术和方法,不断改善存放及查阅环境,切实维护文献古籍安全。请求有关图书、档案等专业机构专家莅临指导,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古文献存放和保护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为长期开发应用提供可靠保障。
2、设立“张倧山中医药古文献开发应用研究院”。该院以古文献应用研究为重点,对内通过临床实践,推广应用研究成果;对外组织重要课题研究,开展学术经验和中医药文化交流。研究院按实体运作,是未来科研引领型发展模式的核心主体,逐步做实、做大、做强。大卫中医医院作为研究院的附属医院,既承担临床转化科研成果的任务,又在总结实践基础上向研究院不断提出新的课题,逐步形成以研究院为核心,中医院为载体的科研引领型体制框架。
3、深化对外合作交流。认真总结以往与相关专家共同开发利用,古籍经验方药的经验,继续深化合作。要不断优化合作对象、提升合作层次、完善合作方式,力求在合作开发应用古医方方面取得新突破。探索古医方产业化、市场化的实现途径,通过与制药企业合作或转让古医方等方式,制作中成药或饮片,把祖传秘方、验方推向市场、服务大众。积极与大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中医药人才培训和健康知识普及、体检及医疗服务,同时探索中医药治疗职业病的方法,推进医院企业深度合作。适当扩大与中医药院校的合作,完善教学实验基地功能,为培养更多中医药人才创造条件。
4、加强医院自身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和能力。“打铁还得自身硬”。解决医院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实现未来发展目标,关键在人。医院自身建设特别是队伍建设,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放松懈怠。目前,医院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更需要全体员工以干事创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上下同心、凝神聚力,把医院的各项事业办好。医院通过各项有效措施,调动员工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一支与医院风雨同舟、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事业型、奋斗型、贡献型员工队伍。特别注重与古籍研发和临床为平台,培养治疗各类疾病的医师队伍。根据医院特点,整合优化管理资源,完善规章制度和管理规程,强化岗位责任心、落实岗位责任制,在实战中培养优秀管理团队,切实提高管理效能,实现医院高效运作。以传承工作室为基本平台,不断扩大传帮带队伍,通过师传方式,培养后备骨干梯队,逐步形成各类人才梯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医疗队伍,使医院优秀文化和祖传医术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胡永丰少将在座谈会上进行了点评,他建议运用科技手段,大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他说,应当打造数字中医平台,运用上云、用数、赋智,结合中医事业与产业的特点,创新数字中医。在发展中,要做到四个维度,即速度、精度、强度、长度,世世代代抓下去。他强调指出,中医是中国、世界的瑰宝,人类发展史上的科学奇迹,将给现代与未来、以及人类生命带来最大的福祉。我们要钟情于中医和广大老百姓,团结一致,打一场振兴中医的人民战争。
座谈会上,张惠云副会长、陆健健顾问、黄存增专家、李良戈会长、鲍纪玉董事长、廖京建专家、张子会专家、蒋顺英专家、冯弟会专家、葛恒洋专家等,先后讲话。
座谈会上,北京久大康美科技有限公司表演了《开络祛痛液》的施用,贵州省绥阳县宽阔镇柏杨村农民冯弟会表演了“特色药膜技术”,廖京建专家、张子会专家表演了推拿与按摩特技,受到大家欢迎。
审核:薛成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